在成渝铁路峰高铺站内,每天都会出现这样一次不期而遇:成渝客运专线上疾驰的高铁,与成渝铁路上缓行的慢车擦身而过。两条几乎并行的铁路线,同为连通重庆和成都两地,却一老一新,一缓一疾。
在重庆的版图上,位于北碚以东,嘉陵江之北岸的北川铁路早已不复存在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条全线仅16.8公里的铁路,竟是四川的第一条铁路。1925年,北碚人唐建章联合江北、合川两县士绅,提议沿片区的六大煤厂沿线修筑一条轻便铁路,用火车运输取代人力挑运。1927年,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,在他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下,北川铁路得以动工修建。1934年,天府煤矿厂区的老老小小,第一次见识了火车这个新鲜事物。
1943年,北川铁路运往各地的煤焦已占到重庆地区总用煤量的二分之一以上,川人尝到了铁路带来的甜头,从此不再将之视为异物。而那条被搁置了近半个世纪的成渝铁路,此时也再一次成为人们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军工民工用两年时间建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,将成渝之间的通行时间,从两天缩短为了12个小时。
位于重庆渝中区菜园坝的重庆站,是成渝线上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。从站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,步行得花十分钟,长长的站台,是无数川渝两地百姓青春的过往,也是他们生活的延续。当外面的世界飞速转动,这里依旧保持着它原有的速度与态度。
老成渝铁路唯一保留下来的两趟慢车都从这里始发。绿皮车用时速70公里的速度,不急不缓地将它的乘客送往需要去到的地方。车厢内的乘客有些稀疏,但这并不妨碍绿皮车每天准点开行。赶集的大妈,读书的学子,去城里看望女儿的母亲,几十年来,他们上上下下,来来往往,使得这铁皮之下始终保有人间的温度。
当绿皮车缓缓驶入位于荣昌段的峰高铺站,迎面而来的成渝高铁呼啸而过。慢车与高铁的同框,时刻在告诉着人们,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。而在这交错中,人们更是看到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步伐。
成渝铁路通车后不久,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的金牛区,得来了一个“铁半城”的绰号。从1952年开始,中铁二局、中铁二院、成都铁路局陆续落户在城区西北部,辖区内还有西南交通大学、成都火车北站、中铁八局、中铁科学研究院等大型涉铁企业、科研院校和交通设施,“铁半城”的称呼由此而来。
从成渝铁路开始建设,西南铁路工业体系就逐渐清晰和完善,西南地区的铁路网也由此得以飞速拓展。1958年1月1日,宝成铁路建成通车,四川铁路开始连通全国。以成渝铁路为基础,北有宝成线、南有川黔线、西通成昆线、东衔襄渝线,难于上青天的“蜀道”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。
1977年,成渝铁路启动电气化技术改造,电气化正线从成都东站起至重庆,加上重庆枢纽环线,共长553.5公里,相当于又修了一条成渝铁路。
与此同时,位于成都二环路的成都火车北站也迎来了一次重大改建。李泉鹤在成都北站工作了四十多年,在他的记忆里,最初的北站只有一座铁皮顶、木头柱子的风雨棚,夜间灯光借助煤油灯,行车联络用的通讯设备都是摇把式磁石电话。直到1984年,成都北站候车大楼彻底改头换面,巨大醒目的“成都”二字从那个时候开始,高高矗立于站房顶端。
那是李泉鹤记忆中成都北站最辉煌的年代,那也是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年代,为了满足更多旅客的出行需求,成渝线上的列车一路奔腾,用速度与激情,一次又一次地颠覆着人们的想象。
如今,一条崭新的成渝中线高铁正在运筹帷幄之中。400公里及以上的时速,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速度在成渝线上爆发出的惊人力量。从1952年7月1日,两列相同的火车,从四川平原,从山城重庆相向而行开始,成渝线上从此奔腾不息。交通之变,让一东一西这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,向东推进,向西扩展,他们从来没有像这般迫切地想要拥抱彼此。
龙泉山脉分开了沱江与岷江,也切断了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联系,让成都形成了“两山夹一城”的千年格局。2017年,成都市提出“东进”战略,开启了“千年古都”的格局之变。
在龙泉山脉丹景山山脊最高的地方,造型独特的“城市之眼”是成都市民心中的最佳观景台。在这里极目远眺,天府国际机场、空港新城、简阳新城尽收眼底。这只硕大明亮的眼睛,也见证着城市的有机生长。
从前难以跨越的龙泉山,从城市边界化为城市绿心,高低起伏,葱郁千里。它一头连接着延续巴蜀文明的中心城区,另一头连接着蓬勃生机的东部新区,并延伸出一条通往重庆的纽带。而位于龙泉山东麓的简阳,古有“蜀都东大门”之称,如今,这里成为了成都跨越龙泉山全面东进,与重庆相向而行,共谋发展的第一站。
2021年春节前夕,简阳市民惊喜地发现,城市中的建筑工地一片华灯璀璨。这是“东来印象”4号馆首次亮灯,大熊猫、2021、成都大运会等主题图案一一呈现在这座晶莹的建筑之上。“东来印象”是成都“东进”战略的标志性工程。
与此同时,重庆西扩也在不断推进。2020年5月,渝西地区12个区被纳入重庆主城新区。其中,长寿、江津、璧山、南川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,涪陵、合川、永川、綦江—万盛是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,而大足、铜梁、潼南、荣昌四个桥头堡城市,是成渝发展轴的门户,川渝最紧密的结合部。扩容后的重庆主城都市区,面积达到2.87万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2027万人。
也是在这个五月,成都东部新区挂牌。两个经济圈的积极联动,引领着两个“圈”向一个整体发展。前所未有的合作热情,源于时代赋予的新使命。2020年1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,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。这“既是对成渝地区现实发展格局的精准描画,也是对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擘画。”继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之后,中国西部正式启动建设新增长极。
成渝两地的艺术交流,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一来一往之间,徐徐展开。差异,交汇,共融,文化的交流,润物细无声,而更宏大的交融正在与时代的巨轮一起,滚滚向前。艺术家们或许并不知道,就在美术馆的隔壁,同时在进行着一次重要的合作。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正在寻求双城互动,合作共赢。
2020年以来,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频频携手,达成了一系列共识,双方将这样的合作形象地称为“江天一色”。越来越深入的融合,推动了成渝两地打破行政壁垒、提高政策协同,让产业链得以优化升级,也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。
2021年1月1日,在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中,汽笛声同时响起。两列中欧班列(成渝)号列车,在同一时间,分别从成都和重庆驶出,它们带着新年的新气象,一路驶向波兰罗兹和德国杜伊斯堡。与此前六年不同的是,从此,成渝两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冠以“成渝”名号,再不分彼此。
从地图上看,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已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——向东,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“一带一路”与长江经济带的衔接;向西,中欧班列可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;向南,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运行;向北,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。立足西部腹地,辐射欧亚大陆的成渝地区,正肩负起向“东西双向互济、陆海内外联动”转变的新使命。
过去一年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迈入快车道,而“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”无疑是“加速的引擎”。“高铁双通道、高速八车道”的复合快速通道;“多向辐射、立体互联、一体高效”的4个“1小时交通圈”,一个又一个梦想,正在飞速地照进现实。而回首凝望,69年前,当那两辆披挂着彩带的列车,在人们的欢呼声中,从重庆,从成都,第一次相向而行,梦想,就已经开始起航。